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太极拳招熟而懂劲·行拳若流水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《太极拳经十三式行功心解》,这可是武禹襄先生的心血之作,里面藏着不少练功的秘诀。好,那这个十三式到底是个啥?简单说就是太极拳里最基础最核心...
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太极拳 招熟而懂劲·行拳若流水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《太极拳经十三式行功心解》,这可是武禹襄先生的心血之作,里面藏着不少练功的秘诀。好,那这个十三式到底是个啥?简单说就是太极拳里最基础最核心的13种动作或者套路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盖房子的砖瓦,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大厦的基础。“行功”呢,就是指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实践这些动作;而“心解”就更妙了,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动,而是告诉你怎么用心去体会、去领悟。所以这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别光看表面动作,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去琢磨去感受,才能真正明白太极拳的精髓在哪儿。这就像学游泳,光看书本不行,得下水扑腾才能找到水的感觉。
咱们先来看第一段,“以心行气,务令沉着,乃能收敛入骨;以气运身,务令顺遂,乃能便利从心”。这话不难理解。你想,咱们练拳的时候,不能光想着胳膊腿怎么动,得用意念去引导气血,这“意”就是你的大脑指挥,“气”就是身体里的能量流。这个“气”要怎么引导呢?得让它沉下来,稳住,不能飘忽不定。这样,它才能慢慢渗透到骨头里去,达到一种“收敛入骨”的感觉,感觉身体特别充实有劲儿。反过来,有了内里的“气”作为动力,再去带动身体的运动,这时候身体就要变得灵活、顺畅,不能僵硬,只有这样,身体才能真正听从你心意的指挥,想怎么动就怎么动,想停就停,达到“便利从心”的境界。这就像开车,方向盘和油门刹车得配合好,车子才能听话地跑起来。接着往下看,“精神能提得起,则无迟重之虞。所谓顶头悬也”。这句话说的是精神状态,你想想,如果一个人精神萎靡,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慢吞吞的,反应迟钝,走路都带不动?太极拳讲究的就是要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,要把精神提起来,就像头顶上好像挂着一个东西一样,让你时刻保持警觉,不能松懈。这种状态下,你自然就不会感到迟钝笨重,身体会变得轻盈灵敏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顶头悬”,不是真的把头吊起来,而是形容一种精神上的挺拔和专注。就像运动员赛前都要集中精神调整状态,让自己进入最佳竞技水平。再来看,“意气须换得灵,乃有圆活之妙。所谓变转虚实也”。这里提到了“意”和“气”,还有个关键概念“虚实”。前面说了,“意”是指挥,“气”是动力,这两者之间要能够相互转换,灵活运用,不能死板。只有当你的意念和气息都能灵活变化时,你的动作才能达到圆融、灵活的效果,也就是“圆活之妙”,而这种变化虚实的能力正是太极拳的核心技巧之一。什么是“虚实”呢?简单说就是力量的分配和重心的转移。比如你一只手向前推,另一只手就相对后撤,形成一种平衡和变化。这种变化虚实的技巧,让你在对抗中既能防守又能进攻,攻守兼备,就像下棋一样,既要进攻也要防守,虚虚实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“发劲需沉着松静,专主一方”。这句讲的是发力,“发劲”就是把力量发出去,但太极拳的发力可不是蛮力,而是讲究技巧的。你看,发劲的时候首先要做到“沉着”,就是心态要稳,不能急躁;其次要“松静”,身体要放松,不能紧张,这样才能保证力量的纯粹和高效;最后,力量要集中,要“专主一方”,就是说要明确发力的方向和目标,不能四面八方都用力,那样反而分散了力量。这就像射箭,瞄准了目标,屏住呼吸,然后轻轻一松,箭就出去了。力量是瞬间爆发出来的,但过程却是沉稳、放松、集中的。“立身须中正安舒,支撑八面”,这说的是站立的基本姿势。“立身”就是站立的姿态,太极拳要求你站得“中正”,就是身体要挺拔,不偏不倚,像一棵大树一样扎根大地;同时还要“安舒”,就是感觉舒适自然,不要刻意用力。为什么要这样呢?因为只有站得中正安舒,你的身体才能稳固,才能像一个三角形一样,能够支撑来自各个方向的力量,也就是所谓的“支撑八面”。这就像盖房子,地基要稳,房子才能牢固,无论对方从哪个方向来,你都能稳住阵脚,不被轻易击倒。这不仅是站桩的要求,也是所有动作的基础。“行气如九曲珠,无往不利”。这句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,“行气如九曲珠”,“九曲珠”是一种中间有很多弯道的珠子,穿针引线特别费劲。这里用来形容气的运行,意思是说气在身体里流动的时候,也要像穿过九曲珠一样,虽然路径曲折,但必须畅通无阻,最终要达到“无往不利”,也就是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气血的滋养,没有一处是堵塞的。这就像我们家里的水管,如果弯弯曲曲,但只要接口没问题,水流就能顺畅到达每个水龙头。太极拳就是要打通身体里的这些通道,让气能够自由地流动,滋养全身。“运动如百炼钢,无坚不摧”,如果说前面是讲气的流动,那这句就是讲身体的强度了。“运动如百炼钢”,就是说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起来柔和,但内在的劲力却是像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一样坚韧有力。这种力量不是硬碰硬的蛮力,而是通过长期的锻炼,使身体的筋骨、皮肉都变得强韧,能够克服一切障碍,达到目标。这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,练成绝世武功的人,一拳下去就能无坚不摧。当然,太极拳的“无坚不摧”更多是指其内在的劲力和应变能力,而不是真的去砸石头,但它强调的是通过锻炼,提升身体的内在强度和韧性,这是健康长寿的基础。“形如搏兔之鹘,神如捕鼠之猫”。这两句分别从身形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描述太极拳的状态。先看“形如搏兔之鹘”,“鹘”是一种猎鹰,“搏兔之鹘”就是猎鹰扑向兔子的样子。这形容的是身形要像猎鹰一样充满活力,主动出击,而不是被动挨打,而且“鹘”在空中盘旋不定,伺机而动,说明身形要灵活多变,随时准备抓住机会,这跟咱们前面说的虚实转换、折叠变化是相通的,你的身体要像猎鹰一样,时刻保持警觉和攻击性,但又不是一味的硬碰硬,而是要伺机而动。再来看“神如捕鼠之猫”,猫捕鼠,大家都知道,猫是非常警觉的动物,它们会蹲在老鼠洞口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,随时准备扑上去。这形容的是精神状态要像猫一样高度集中,时刻保持警觉,注意观察周围的变化。太极拳讲究“听劲”,就是要能感知对方的意图和力量变化,这就要靠这种猫一样的警觉性和专注力。你不能漫不经心,也不能害怕,而是要像猫一样冷静地等待,一旦发现机会,就要果断出击。这体现了太极拳在精神层面的修炼要求。“静如山岳,动如江河”。这句非常经典,概括了太极拳动静结合的哲学。“静如山岳”,就是说当你处于静止状态时,要像巍峨的山一样稳固、沉静、不动摇,这体现了太极拳的根基和定力;而“动如江河”则是说当你开始运动时,要像奔腾的江河一样流畅、自然、充满力量,这体现了太极拳的活力和变化。太极拳不是一味的静止,也不是一味的奔跑,而是要在静止中蕴含着动的力量,在运动中保持着静的沉稳。这种动静结合的辩证统一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重要特点。“蓄劲如开弓,发劲如放箭”。这句用弓箭来比喻蓄力和发力的过程。“蓄劲如开弓”,就是说当你准备发力之前,要像拉开弓弦一样,慢慢地、有控制地积蓄力量,把力量集中起来,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,不能急;而“发劲如放箭”,则是说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,时机成熟时,就要像射箭一样瞬间释放出去,达到爆发的效果。这强调了蓄力和发力之间的关系,以及发力的时机和技巧,就像弹簧一样,压得越紧,反弹的力量就越大。太极拳的发力也是如此,先要有足够的蓄力,才能有强大的爆发力。“曲中求直,蓄而后发”。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如何运用力量。“曲中求直”,这里的“曲”指的是身体的弯曲、扭转,比如手臂的弯曲,腰部的转动;“求直”就是寻找一条直线,把力量传递出去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在与人交手时,对方可能会用弯曲的力量来攻击你,这时候你不能硬碰硬,而是要顺着他的力道,用身体的弯曲来化解,然后在对方力量的尽头,找到一个直线,把力量反击回去,这体现了太极拳借力打力的智慧;而“蓄而后发”再次强调了先积蓄力量,再突然爆发的原则。这就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,看似柔顺,实则暗藏杀机。“力由脊发,步随身换”。这两句讲的是力量的来源和步法的配合。“力由脊发”非常重要,太极拳的力量不是仅仅靠胳膊腿蛮干,而是要从脊椎发出,脊椎是人体的中轴,连接着上下肢,是力量传导的关键。力量要通过脊椎贯穿全身,才能形成整体的劲力,这就像一根链条,只有中间的环节牢固,两端才能有力。而“步随身换”,就是说你的步伐要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,不能僵化,身体往左转,步子就要跟着调整;身体重心下沉,步子也要跟着调整,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平衡和灵活,让力量能够顺畅地传递出去,这体现了太极拳整体协调的思想。“收即是放,断而复连”。这两句有点绕,但很有意思。“收即是放”,说的是太极拳的动作,收和放是一体两面的,比如你做一个收的动作,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放的准备,就像拉弓一样,拉满弓的瞬间就已经包含了射箭的可能。所以收和放不是截然分开的,而是连贯的;“断而复连”,这里的“断”可以理解为力量的暂时中断或转换,而“复连”就是指力量的重新连接。这就像书法里的“飞白”,笔画之间看似断开了,但意念是连贯的。太极拳的劲力也是如此,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力量断了,但实际上你的意念和劲力是连绵不断的,随时可以接续,这体现了太极拳劲力的连续性和变化性。“往复须有折叠,进退须有转换”。这两句讲的是动作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。“往复”就是指来回的运动,比如进攻和防守的交替;“须有折叠”,这里的“折叠”就是折叠弯曲的意思,意思是说,在来回的运动中,要懂得运用折叠的技巧,就像衣服折叠一样,把力量收起来,或者改变方向来化解对方的攻势或者积蓄力量;“进退”就是指前进和后退;“须有转换”,就是说前进和后退之间要能够灵活地转换,不能死板。有时候看似在退,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进;有时候看似在进,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退。这体现了太极拳以退为进,以守为攻的策略,以及在变化中求生存的智慧。“极柔软,然后极坚刚”。这句话非常深刻,揭示了太极拳柔与刚的辩证关系。它告诉我们,要达到真正的坚硬,必须先从极致的柔软开始。这里的“柔软”不是指软弱无力,而是指身体的放松舒展,没有多余的紧张,当你能够完全放松下来,达到一种极致的柔软状态时,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反而变得更加强韧,能够更好的承受和化解外力。这时候,你在压力下就会显得更加轻松、自然,也更加有力。这就像水一样,看似柔弱,却能滴穿磐石,太极拳的“极坚刚”就是建立在“极柔软”的基础之上的。所以练习太极拳,不要急于求成,先要把身体放松下来,找到那种柔软的感觉,然后再去追求力量的运用。“能呼吸,然后能灵活”。这句强调了呼吸的重要性,太极拳非常重视呼吸的运用。“能呼吸”不仅仅是活着,而是指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,能够做到吐纳自如,呼吸深长。当你能够通过呼吸来调节身体的气机,使气血运行顺畅时,你会发现你的身体会变得更加灵活,反应也会更加敏捷。这就像汽车加油一样,加满了油,车子才能跑得快,跑得远。太极拳的灵活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呼吸来实现的,所以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呼吸,把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,才能更好的发挥太极拳的功效。“气以直养而无害,劲以曲蓄而有余”。这两句分别讲了气和劲的培养方法。“气以直养而无害”,这里的“直”可以理解为正直、端正,意思是说,培养气要走正道,要通过正确的姿势、正确的意念来引导,这样才能使气健康无害的发展,这和孟子所说的“浩然之气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强调内在的正直和修养;而“劲以曲蓄而有余”,这里的“曲”就是指弯曲蓄积,意思是说力量的积蓄要像弓一样,通过弯曲来储存能量,这样力量才能充足有余,用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来,这再次强调了蓄力的重要性。所以太极拳的修炼既要注重内在的正气培养,也要注重外在的劲力积蓄,两者相辅相成。“心为令,气为旗,腰为轴”。这句用军事指挥的比喻来说明太极拳中心意、气和腰的作用。“心为令”,就是说心意是发号施令的指挥官,所有的动作和力量都由心来指挥;“气为旗”,就是说气是传递命令的旗帜,它把心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;“腰为轴”,就是说腰部是身体转动的轴心,所有的动作都围绕着腰部来进行。这三者的关系非常紧密,心发出指令,气负责传递,腰负责执行和协调。这就像一个团队,领导发号施令,信息员传递消息,执行者负责落实,只有这三者协调一致,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运作系统。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要让心、气、腰三者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协调。“先求开展,后求紧凑,乃可臻于缜密矣”。这句话讲的是练习太极拳的步骤和方法。“先求开展”,就是说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要先追求动作的舒展开阔,把身体的活动范围扩大开来,让气血能够充分的流动,这就像盖房子,先打好地基,把框架搭起来;等到功夫成熟之后“后求紧凑”,就是说要追求动作的精巧紧凑,提高动作的效率和质量,这就像装修房子,把框架搭好后再进行精细的装修。只有这样循序渐进,先开展后紧凑,才能最终达到“缜密”的境界,也就是动作的精妙、细腻,无懈可击,这体现了太极拳练习的科学性和系统性。“彼不动,己不动;彼微动,己先动”。这句讲的是推手,也就是太极拳的双人对抗练习中的“听劲”和反应。“彼不动,己不动”,就是说如果对方没有动静,你也不要轻易动,要保持冷静,观察对方的意图;“彼微动,己先动”,就是说当对方稍微有一点动作,哪怕是很小的试探,你也要立刻做出反应,先动起来。这体现了太极拳以静制动,后发先至的策略。你要像雷达一样敏锐地捕捉到对方的任何细微变化,并迅速做出反应,这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反应速度,也是太极拳高手之间较量的关键。“劲似松非松”,就是说你施加的力量看起来好像是放松的,但实际上你的身体内部是紧张的,力量是蓄势待发的。这就像绷紧的弓弦,看起来是松弛的,但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力量。“将展未展”,就是说你的力量即将释放,但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,还在犹豫试探的阶段。“劲断意不断”,就是说,即使你的力量看起来好像断开了,比如你收回了手,但你的意念和劲力是连贯的,没有中断。这就像钓鱼收线的时候,虽然线收回来了,但你的注意力和感觉还在鱼身上,随时准备再次出击。这体现了太极拳劲力运用的微妙和变化。又曰,“先在心,后在身”。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意念的重要性。“先在心”就是说所有的动作都要先在意念上做好准备,想清楚了再让身体去执行。这就像下棋,先要想好下一步怎么走,再落子,如果意念不清,身体就容易乱动,甚至走火入魔。“后在身”就是说,身体的动作要服从于意念的指挥,不能自己想怎么动就怎么动,这体现了太极拳意念先导的原则,只有先有了清晰的意念,身体才能做出正确的动作,才能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。这就像开车,方向盘要先打,车子才能转向。“腹松气沉入骨,神舒体静,刻刻在心”。这几句总结了练习太极拳时身心状态的要求。“腹松气沉入骨”,就是再次强调腹部要放松,气要沉到丹田,深入骨髓,这有助于稳定重心,增强力量。“神舒体静”,就是说精神要舒畅,身体要安静,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,排除干扰。“刻刻在心”就是说要时刻保持在意念上,时刻关注自己的呼吸、动作和精神状态,这体现了太极拳练习的专注性和持续性,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太极拳练习的理想状态:身心放松,意念专注,气沉丹田。切记“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”,这句话非常重要,强调了太极拳内外协调、动静统一的原则。“一动无有不动”,就是说当你做一个动作的时候,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协调一致地运动,不能有的地方动了,有的地方不动,或者有的地方动得太快,有的地方动得太慢。这就像一个乐队演奏的时候,所有的乐器都要和谐地配合在一起,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。“一静无有不静”,就是说当你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,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保持安静,不能有的地方还在晃动,或者有的地方还在紧张。这就像一幅画,静止的时候画面要完整稳定,不能有杂乱无章的元素,只有做到内外协调,动静统一,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髓。“牵动往来,气贴背而敛入脊骨”。这句描述了气的运行路径和最终的汇聚点。“牵动往来”就是说通过意念的引导,让气血在身体里来回运行。“气贴背”就是说气的运行要尽量沿着背部的路线走,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内脏,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背部的力量。“而敛入脊骨”,就是说最终所有的气都要汇聚到脊柱上,形成一个整体的劲力。这就像河流汇入大海,所有的支流最终都要汇入主干道,太极拳的气最终要汇聚到脊柱这个中轴上来,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。“内固精神,外示安逸”。这句讲的是太极拳练习者的内外表现,“内固精神”,就是说内在的精神要坚定、集中,不能涣散,这有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反应。“外示安逸”就是说外在的表现要从容安逸,不能紧张慌乱,这有助于迷惑对手,也符合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哲学,这体现了太极拳内外兼修、表里如一的要求。内在的坚定和外在的从容是太极拳高手的典型特征,就像一位真正的将军,战场上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但平时看起来却很淡定从容。“迈步如猫行,运动如抽丝”,最后这两句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太极拳的步法和动作特点。“迈步如猫行”,就是说走路的步子要像猫一样轻盈无声,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,也不能显得很笨重,这体现了太极拳步法的轻灵和隐蔽性。“运动如抽丝”,就是说动作要像抽丝一样缓慢,连绵不断,不能有突兀的停顿或跳跃,这体现了太极拳动作的柔和和连贯性。这两句结合起来就是说太极拳的步法要轻灵,动作要连绵,整体给人一种行云流水、飘逸洒脱的感觉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